当前位置: 配水闸 >> 配水闸资源 >> 中捷友谊农场开荒建场的岁月
作者:胡凤瑞
中捷友谊农场建于年。年1月朱德副主席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捷方赠给中国一套可装备一个国营农场的全套农业机械设备,作为友好纪念。年8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将黄骅以东正在筹建的农场,正式命名为:“国营中捷友谊农场”。
中捷友谊农场建场初期,是十分艰苦的。年春天,省委省政府派出技术干部郭玉民、陶学严二同志到南大港(那时的南大港就是现在的中捷友谊农场)进行考察,郭、陶二同志对此地考察后向省政府汇报该地区土壤经过洗碱后,可以种棉花。到年7月,省政府又派出陶学严配合沧县专署水利局技术员陈二勇、贾希珍对此地进行第二次考察,认为该地区土壤具备农业发展所必须的条件,是比较好的农业基地。
考察组向省政府再次汇报情况,因当时省政府正集中资金建设柏各庄农场,资金亦不足,只从省会搬迁费中拨出30万元用于南大港开荒。并决定从地区各县抽调干部、技术人员开辟南大港。
年7月沧县地区专员公署、黄骅县政府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组成了勘察队,在黄骅县任村大洼的邢庄科安营扎寨,开始了建场勘察工作。当地群众听说要在此地开荒建场,无不欢欣鼓舞,欢迎垦荒先遣军的到来。
年9月份,省农林厅、沧县地区专员公署、黄骅县政府又从各地抽调干部与技术人员在邢庄科成立了“黄骅县南大港垦改指挥部”。勘察队由13人发展到40多人,并建立了组织:“黄骅县垦改指挥部”,主任李建新,副主任胡庆春。下设机构:政工组、组织组、水利组、技术组、医务组,同时还建立了售粮店、小卖部等。
指挥部为了掌握更多情况,连续召开了3次当地干部、老农座谈会。技术组的同志也不断深入到各村各户访问座谈,熟悉当地情况。勘察队员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勘察。从年10月到12月,一、二、三分场土壤植被调查、土壤规划图表已经搞完。在此基础上,地区水利局陈二勇、张元江、周世考等同志绘制了垦荒土地规划、渠系规划、道路规划、闸涵规划等,为后来的垦荒大军提供了依据。
在艰苦创业年代,工作异常艰苦。年立冬已近,勘察队员经常是晓行夜归,脚下踩着苇茬子,手拨着芦苇荆条,出没在一条条羊肠小道的荒洼里进行勘察,有时挽起裤腿,双脚迈进带冰渣的水中,有时站在高处察看当地地形。一次李鸿铨、苏文章、王伟(当时叫王维国)、张福来等五位同志身背小水壶,肩抗测量仪器,去胡庄子一带进行实地勘察,就在带冰渣的泥水中摸索着前进。待到天色日暮收工时,几个人迷失了方向。指挥部的同志便在高处竖起竹竿,挂上灯笼,引导方向,并吹号、击鼓、放声高喊,召回了迷路的勘察队。
当地群众和干部与勘察队员们同心协力并肩战斗,为勘察工作出了力。指挥部所在地的孟大娘,将自己的饭桌和仅有的一盏桅灯献出来,供给指挥部办公用。年春,指挥部的同志帮助六里灶洗碱时,有的同志生了病,乡亲们端汤送饭,像伺候亲人一样。邢庄科的老干部邢金山、邢金波,六里灶老干部史庆成等经常给勘察队员带路勘察。
年11月主要勘察工作基本完成,省农林局和地区专员公署研究决定给农场配备干部,并从河间、任丘、故城、沧县、盐山、黄骅等县调来几千名支援工,测量、施工同时进行,打响了开荒建场的战斗。
年秋冬垦荒造田工程虽已开始,但只是干了些零星工程,主干工程只完成了一个支渠。年春,又从各地调来万余名支援工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造田工程。垦荒大军在杂草丛生的荒滩上,安营扎寨,用竹片、苇席搭起“一窝笼”(民工门睡觉的地方),寂静的荒野开始沸腾。到处歌声嘹亮,红旗飘扬,炊烟袅袅,垦荒大军克服重重困难,垦荒造田,挖渠建桥,修筑涵闸,建设房屋道路……。截止年底,建立了8个生产队,1个畜牧队。垦荒造田10万多亩,修筑田间公路桥梁23座,开挖各种渠道条,用排支渠各3条,用排斗渠各21条,用排农渠各条,总计沟长达公里。修建进水闸门3座、斗门20座、农门28个、排水涵管处、防潮排水涵洞1座。先后4次共投入个日工,完成土方方。
在垦荒造田、修建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完成了房屋建筑多平方米。建起了职工宿舍、办公室、家属宿舍、医院、商店、澡堂、种子库、粮食供应站、礼堂、发电站、气象站等。修筑了东西贯穿全场的长达15公里的主干公路一条、田间公路3条、机耕路23条、田间工作路条,总长度计多公里。安装了场部通往8个生产队和畜牧队以及黄骅县城等l5条电话线路,保证了内外联络畅通。
年8月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黄骅县南大港农场”改名为“国营中捷友谊农场”。8月10日总场党委发出通知,总场部设秘书室、会计室、经理室、基建水利组、技术组、机务组、公共事业科、医院、专家办公室、保卫科。
各类机构建立后,一面施工,一面组织技术人员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壤调查和种植调查工作。经过鉴定,农场内的土地可分为8个土属:①滨海粘质潮土;②滨海壤质潮土;③粘质滨海盐化潮土;④壤质滨海盐化潮土;⑤沙质滨海盐化潮土;⑥粘质滨海草甸盐土;⑦粘质滨海草甸盐土;⑧壤质滨海盐土。
为了降低盐碱,改良土壤,曾3次组织洗碱,共冲洗土地多亩,经过冲洗盐碱成份显著下降。当年试种了亩玉米,收获多斤,试种棉花亩,收获皮棉8斤,种植大豆亩,收获大豆厅,种植冬小麦亩,田菁20亩,当年种植当年受益。还饲养了猪、羊、马、牛各百余头。
在那垦荒造田的年代里,干部职工战天斗地,克服了各种困难。当地的蚊蝇成阵,牛虻成群,正如人们所说:“洼下庄子三种宝,苍蝇蚊子加小咬。”做饭时,整个笼屉上落的满是苍蝇,被蒸汽一蒸每个馒头熟了总要粘上几只蒸死的苍蝇。伙房的师傅们要消灭苍蝇,不是用蝇拍,也不是用药具,而是用稀布兜,迎风一兜,便是半兜,然后浸泡在开水中烫死。太阳还没有落山,蚊子便倾巢出动,干扰人们劳动。小咬、牛虻无情地叮着人们面颊、耳根,偷袭着没有让衣服遮盖的皮肉。夏天傍晚,成群的蚊子在人们头顶上鸣叫着、翻滚着,伴随着人们收工,咬得人们无法吃晚饭,只好躲进蚊帐里就餐。睡觉时稍不注意,腿和胳膊接近蚊帐就会被帐外的蚊子咬起又痛又痒的疙瘩。
年5月4日,地委书记王路明、专员曹庶范来农场了解垦荒建场情况,晚上与工人们一起住在蓆棚里。傍晚,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两米多长的水泥管在路上刮得“呼呼”滚,一辆奔跑的马车竟被刮进新开挖的1米多深的沟里,窝棚的苇席被刮得满地飘飞,两位领导和职工们一齐拽着拉绳顶着竹杆,直到早晨云开风息。王路明拍着农场场长刘忠的肩头说;“老伙计,干一番事业可真是不容易啊!”
绿化原野荒滩,是几百年来当地群众的期盼。年春节前,总场党委要求,职工回老家过年返场时,每人必须带回三根鲜柳杆。年一开春,栽种在道旁渠边,不久就长出了嫩叶,生出新条,行行排排,好不壮观。
在垦荒造田,修渠筑路的战斗中,场级领导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总场党委主要成员刘忠、蒋华亭、杨建华等领导,搞联合检查从不坐小车,都是骑自行车下去;场长刘忠到队上检查插秧,从稻田地里走,又是过沟又是淌水,干部职工同甘苦,共患难,同吃一锅饭,同喝一桶水。行政12级的干部王德修,分配来农场工作,在黄骅下车后,身背行李卷,步行12公里来农场。l年春节,伙房管理人员将两瓶卫生油送到他的家中,后来他得知这油并不是分配的,便原封不动地送回伙房。年4月14日,大雨倾盆,海潮上涨,黄浪渠突然决口。刘忠、蒋华亭等领导闻讯赶到现场,见决口越来越大,水势越来越急。不顾天寒水凉,带头跳入齐腰深的激流中,与干部职工筑堤坝、挡决口,一直到次日凌晨4点多。
这年的冬天,气温下降了20多度。建设四闸门的工地因水泥冻结,无法施工,成为一大难题。场长刘忠在地区开会听到沧县冬季施工的经验后,连夜赶回农场,叫来四分场场长赵元吉连夜赶到沧县工地参观。学着沧县的做法,在工地搭起暖棚,生起炉火,和泥、打浆、砌石都在棚内施工,保证了工程的质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中捷友谊农场大地上,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拖拉机手钱秀生,年开拖拉机耕地开荒,每天十三、四个小时奋战在机车上。一次他作业近9个小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要求机务队长给他分配任务。在他重返工地的公路上,因劳累过度,将车开进新开挖的深沟里,不幸以身殉职。他父亲钱金明把泪水咽进肚里,第二天便领着秀生17岁的弟弟秀平来接哥哥的班。
全国群英会代表、共产党员张万海,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建场初期,他的模范事迹传遍全场,多次获得各种奖励。
为了学习外地管理经验,年4月总场党委派出13名干部去黑龙江友谊农场学习了两个多月,学到不少管理经验,建立了成本核算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劳力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等,还实行计划到队、任务到组、定额到人、超产奖励等项责任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逐步摸索出一套管理办法。在行政管理方面,建立了场长直接领导下的严密组织机构。下设:党委办公室、工会、人保科、场长办公室、机务组、水利基建组、农业技术组、经理室、财经室、专家办公室等13个科室,科室人员精干,工作作风好,办事效率高。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讲条件,不闹待遇,只有一个心眼,把农场建设好。
年种植水稻亩,春、夏大豆亩,春大、小麦和杂粮亩,冬小麦亩,棉亩,各种饲料作物亩,绿肥亩,蔬菜70亩,向日葵、大麻子等都有种植。由于精心管理,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年固定资产净值由年的元猛增到元,实现了边开荒、边种植、边收益的目标。
年秋,国家农业部部长廖鲁言,带领专业、技术人员来农场总结了中捷友谊农场边开荒、边种植、获得丰收的经验,并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