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闸

明代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元代种下的种子,在明

发布时间:2023/2/15 16:03:27   
白颠凤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159813.html

明代运河的总线索

明太祖朱元璋把国都定在了金陵(南京),把江苏、浙江地区的米粮运到南京。两浙地区和太湖地区的漕运,都是经过胥河。四方的赋税,是经过长江运送到朝都。天然水系使用起来很方便,明代的漕运自然不那么发达了。但是,明太祖时期在对元还进行着大战。元朝灭亡之后,明朝又在东西南北各大要区部兵驻扎,粮食的要求特别大,所以需要对各个运河进行局部治理。其中在历史上有记录的运河工程大概有以下几项:徐达大将军开鱼台塌场口,治济宁耐牢坡,引黄入泗济运,“通漕以饷梁晋。”洪武九年(年)宝应老人柏丛桂建议用五万民夫在高堡湖修筑堤坝来防备风浪。洪武十四年(年)疏通扬州官河。又在高邮湖修筑湖堤20多里,后来被称为西陡。从开封运来粮食,经过渭水,给陕西供给,用海运给辽东的将士运送粮食。总体来说,明代初期针对运河的治理,仅仅限制在几个局部的河流上,全国性质的南北运河的整治还没有开始。

明成祖朱棣在年即位,他决定要迁都北京。明朝的整治中心北移,漕运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北方的边境防御需要大量军粮,所以改善漕运称为了当务之急。当时南北大运河还没有通畅,为了接济北方,朱棣紧急采取措施来满足北方需要。朱棣即位的当年(),“纳户部尚书郁新言,始用淮船受石以上者,道淮及沙河抵陈州颍岐口跌坡,别以巨舟入黄河抵八柳树,车运赴卫河输北平,与海运相参”(《明史·食货志》)。

永乐四年(),明成祖又命令平江伯陈瑄监督漕运,一路走海上,而另一路走水运,从淮河进入黄河,走黄河到阳武,在陆地上牵引余里到达卫辉,沿着卫河到达顺天府(北京)。但是因为海运道路不明显,运送粮食的船只经常有触礁沉没的,有时候还有倭寇来侵略。而在陆地上水路、陆路都用,因为绕过了已经淤塞不通的会通河,所以运程更加曲折绕远,从山西、河南等地征调民夫,百姓都不堪其苦。再加上陆路运输耗时费资,也不经济。总的来说,陆运、海运都不是解决南北方向0里长漕运的长久之计。所以,在诸位大臣的建议之下,明永乐皇帝就把南北大运河的疏通和治理放在心上了。

明朝时期的南北大运河路线基本上和元代一致,只不过从南阳到邳县的那一段运河修改了,从南四湖的西岸转移到了东岸。明代南北大运河,北方从大通桥起,南方到达杭州,全长共0余里,分别由大通河、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联组而成,总称之为漕河。实际上是以当地为号,这样通俗好记。根据地名来起运河名称,便于名字和地方相对应,运河的地理位置和地理范围就十分明确;也可以很方便了了解到各个运河的作用。因此,如果想要了解明代南北大运河的概况,可以先看看南北大运河的组成:

大通河:大通河的源头昌平深山中各泉水汇合之后流经都城,然后流过大通桥,向东流到通州最后流入白河。大通河就是元代的通惠河。南方运送来的粮食最后都运到了大通桥,大通桥在明代也被称为北京港。

白漕:也被称为白河,元代的时候被称为通州运粮河。从通州往南流,最后在天津流入卫河。

卫漕:就是卫河,元代的时候被称为御河,从天津往南方流动,在山东临清流入会通河。

闸漕:就是元代时期的会通河,也被称为闸河。源头是在南旺,从南旺向北方流,经过张秋到达临清,流入卫河,向南流到济宁从天井闸流入汶水,和汶水合流之后再汇入南阳新河,新河最后流到夏镇(今山东微山县)。原来是从徐州北茶城和黄河交汇的,后来又改道在夏镇,最后在邳州直河口流入黄河。闸河的水主要是汶水、泗水、山东诸泉水等。闸漕的水势,都是靠闸节来控制。

河漕:就是黄河的槽道,往北在茶城和会通河相汇集,向南则到清口和淮河相汇集。中间经过徐州、宿迁、睢宁、桃源(今泗阳)、邳州、淮阴等地。中间还经过徐水、吕水。这两条水水势凶猛,河漕跋山涉险余里。因为黄河偶有决堤,黄河上游被黄河决堤所困扰,黄河下游又被决堤带来的淤泥所困恼。因此,明朝统治者对于治理黄河还是要修筑运河争论不休。自从明代运河改线,从泇河进入黄河之后,除了直河口到清口一段仍然把黄河作为运道之外,其余部分不再把黄河作为通槽运河的组成部分。

湖槽:是如今的里运河,元代的时候被称为扬楚运河。北方在清口和黄河、淮河相交汇,南方在扬州和长江相交汇。运河到了扬州的南方杨子湾后分为两道,一道经过仪真通往江口,来运输广西,江西来的货物,一道经过瓜州通完西江嘴,用来运输长江、两浙地区来的货物。

江漕:也就是江南运河,江南运河一般被分为两段:一段为江漕,一段为浙漕。江漕是江南运河中江苏一段,从镇江经过丹阳、常州、苏州、无锡、吴江最后到达省界王江泾。浙漕是江南运河中浙江段,从王江泾起,经过嘉兴等到达杭州。

明朝对于南北大运河的重视程度还是相当高的,因为南北大运河不仅关系到全国的漕运,还关系到南北方的交通运输。所以,明朝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运河相关的事务,保证运河河道的疏通和修缮,修筑堤坝来保证运河不会决堤。

明代时期在治理大运河方面比元代更加注意黄河的治理,对于黄河和各个运河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黄河的治理,比前代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年)有一个著名的治理河流的专家叫做潘季驯,他曾经做过尚书等官。他著有一书《河防一览》,书里有两句话被后人称为明代治理河流的依据。这两句话是:“治河莫难于我朝(明朝),亦莫善于我朝”,“以治河之工,而收漕运之利”,“一举两得”(《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九)。别人不知道的是,潘季驯的话其实是针对明朝治理河流的弊端的。比如黄河水注入淮水,而运河一天比一天淤积,这导致了下河地区经常发生水患,这正是明代治理河流的缺陷导致的。

重开会通河

明成祖永乐九年()开始重新修整会通河。这里采用了“重开”这两个字,是因为元代时期的会通河本来就狭窄、水浅,不能通行大型船只。如果想要它称为南北大运河的一部分,必须对它进行重新开凿和修整。更为严重的是,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决口了,地点是在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县西北)黑阳山,淤泥阻塞了会通河。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进行再次开凿,否则没有别的办法,所以称之为明代重开会通河。

永乐九年()

会通河临清段

济宁的知县潘叔正,上书陈述了重新开凿会通河的必要性:“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至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皇帝朱棣接受了他的建议,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办理这事。宋礼等人先是到济宁、汶上等实地考察之后,弄明白了会通河的水源是汶水,期间有一位老人白英给了他一个建议:在堽(音gāng,地名)城及戴村(今山东东平县)修筑堤坝,让汶水向西流,最后到达汶上的南旺口。南旺口在泗水、卫河中间,是地势最高的一部分。水流到南旺口的时候,通过两个闸门的控制,让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往南,一部分往北。

“三分往南,接济徐、吕;七分往北,以达临清”(《明史》卷八五《河渠志》三)。经过一系列工程,使水向北流到临清。整条运河修筑闸门一百多个,又设置积水、进水、平水等闸门五十余处,还修建二十座堤坝防止河水外泄。这项工程修整了四年才完成,征用山东以及应天、镇江等地民夫三十余万人。重新开凿后的会通河,深一丈三尺,宽三丈二尺。载重八百斛的船只都可以自由行驶,南北运河畅通,从此海运被扔到一边,明王朝专门使用漕运来运送粮食。每年经过会通河的漕粮可以达到余万石,是元代时期运输量的十倍。

从此,元代首创的南北京杭大运河在明代重新开凿会通河之后真正实现了全线畅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3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