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堡减水闸刘堡减水闸模型和考古时发现的明代“万历通宝”(视频截图)昨晚,央视《远方的家》特别节目《大运河》把镜头移向了大运河边的宝应县。这里有明代修建的刘堡减水闸,复杂的工程设计体现出中国人利用和改造大运河的智慧。摄制组还带着观众参观了宝应藕田,品尝了各种用藕制作的小吃。刘堡减水闸是宏济河三座减水闸之一《远方的家》离开高邮后,沿着运河北上,来到了宝应县。大运河宝应段全长40.5公里,占扬州段的三分之一,在宝应运河东岸,有一段狭长的堤坝,自南向北横卧在运河边,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静卧着四百多年前的水工遗存,它是大运河扬州段其中的一个世界遗产点——刘堡减水闸。宝应县博物馆考古专家唐华荣介绍,漕船行驶在宝应湖经常发生触礁事故,明代朝廷为了保障漕运,减少损失,在明代万历十二年,沿着宝应湖的东岸,开挖了宏济河。宏济河挖成之后,漕船从这条河道走。“宏济河大约有36里长,一直延伸到宝应县城里。宏济河的水位必须调控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如果水量过大,河堤就有决堤的风险,如果水量太少,漕运的舟船无法正常通行,所以在河上设置了三座减水闸,刘堡减水闸就是其中之一。”唐华荣介绍,刘堡减水闸由南北闸墙、翼墙、铺底石和地丁四个部分组成。修建水闸时先夯实地基,再打入地丁,之后将砖石垒砌在地丁上,堆砌成水闸两侧的闸墙和翼墙,并在闸墙内侧垒砌砖块。当时的工程人员使用了一些榫卯结构,使整个建筑更加牢固。两侧闸墙之间形成过水的水道,中间设有闸门。“丰水季节,水闸开启,将宏济河内多余的河水引入水闸东侧的里河,经由里河排入东西向的引河,向东入海;当水量减少时,闸门紧闭,为宏济河储蓄水量,保障漕运舟船往来。”年被发现体现古人利用改造运河的智慧唐华荣介绍,参加考古发掘的一位工人,从两层铺底石之间发现了一枚明代的“万历通宝”铜钱,结合史料可以认定这是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的刘堡减水闸。考古人员还从石缝里发现一些康熙、乾隆年间的铜钱,这就说明这个水闸一直在使用,乾隆年间还大修过一次,到了清代中晚期以后才逐渐淤塞。刘堡减水闸曾经被深埋于地下,年修建航船码头时被发现,经过两次考古发掘,才使整个水闸遗址重新为人们所知。年,卡塔尔举办世界遗产大会时,刘堡减水闸和大运河一起,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点。“它反映了我们中国人从古代就有利用、改造运河的智慧,古代有这么复杂的工程,是十分值得骄傲的。”唐华荣说。临水而居以荷为伴荷藕融入宝应人的生命里宝应荷藕名扬天下,摄制组慕名来到宝应县射阳湖镇。多年前,吴王夫差率领强大的战队北上伐齐,经由邗沟来到古时的射阳湖,他们修筑了码头,用来运输军队和粮草,沿岸逐渐形成村镇。从此,射阳湖成为邗沟沿线重要的城镇。早在隋唐时期,这里就开始种植荷藕,现在全县种植面积达到了20万亩,年产量40多万吨。仲跻海是一名荷藕经纪人,从父辈开始就一直种植莲藕,现在他承包了多亩藕田。57岁的仲兆奎是一位专业采藕人,有30年采藕经验,每年采藕收入十多万元,通过采藕挣来的钱,他供养孩子读书,给孩子买房。仲兆奎说:“在宝应,采藕这份工作机械替代不了,只能依靠人力,宝应到处是藕田,一年到头我都有活干,闲不下来。”当天挖出来的藕,晚上就送去山东德州市场上,第二天一早,当地人就能买到宝应的藕。到了春节,山东一个市场上能卖掉20万斤藕。宝应人不仅种植藕,还会吃藕,他们发明了各种以藕为原料的小吃。摄制组来到一家以藕为原料的餐厅。店主李钰向摄制组展示了“藕粉圆子”的制作过程。“藕粉圆子不是像元宵那样搓出来的,藕粉圆子要先做馅,然后放在干藕粉里滚一滚,让它表面沾上干粉,再用沸水把它烫熟,再沾一层干藕粉,这样一层一层地叠烫出来。”李钰介绍,一个藕粉圆子,从馅开始到做成功,要滚8遍干藕粉。藕粉圆子的馅料,最初只有8克大小。经过8次滚烫后,每个藕粉圆子可以达到22克重。宝应有藕夹、藕粉圆子、藕饼、捶藕等十几种以藕为原料的小吃,但是宝应人并不满足,还在尝试着做出新的口味。李钰特别向主持人李秋莹推荐了一款他刚刚创作出来的“藕糕”。这种藕糕有淡淡的粉色,晶莹剔透,抹上薄薄的桂花酱,初尝有点像年糕,但是入口比年糕细腻,弹牙而不粘牙,有淡淡的香气,李秋莹评价“有古典中式糕点的感觉”。李钰说,他对藕的执著来自于自己的母亲,小时候物资匮乏,母亲把最常见的藕变化成各种各样的食物,所以李钰从小就对藕的味道有着浓浓的亲切感。而对于宝应人来说,荷藕就是大运河母亲送给他们的礼物,荷藕的清香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记者刘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