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闸

沿苏州河而行贯通苏州河的治水历史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3/7/16 13:36:36   

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两侧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随着贯通工程的推进,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也在7个月的时间里组织了8次“沿苏州河而行”漫步活动,从外白渡桥步行到外环线,体验了两岸大部分滨河公共空间给城市中的步行者和城市爱好者的感受。

12月18日,以“漫步苏州河:滨水区域发展与公众参与”为题,“澎湃下午茶”邀请了上海市“一江一河”办苏州河贯通项目负责人陈丽红、上海市水务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敏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朱怡晨和作家、译者、影像创作者btr,同部分“沿苏州河而行”参与者一起分享与思考:苏州河对生活在上海的人究竟有何意义?它承载的哪些历史、文化值得被再认识和发掘?未来,苏州河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我们可以有哪些期待和想象?

12月18日,澎湃下午茶“漫步苏州河”现场。刘懿琛图以下内容整理自赵敏华与陈丽红的发言实录。赵敏华从水利水系的角度解释了苏州河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古代治水经验传承对于现代水环境恢复的意义;陈丽红则从公共政策的视角讨论了苏州河贯通提升工程的进展和“十四五”时期“一江一河”发展规划。赵敏华:苏州河变迁中的上海治水经验

赵敏华发言现场图。刘懿琛图在赵敏华看来,作为吴淞江的一部分,苏州河的变迁与吴淞江、黄浦江和上海的发展密不可分。年前,唐代吴淞江已经为当时的“国际航运中心”青龙镇发挥了重要功能。

上海地区海岸变迁。赵敏华供图

秦时期的太湖(震泽)以及入海口。赵敏华供图根据历史地图上的资料,秦时期的太湖称震泽,有娄江、松江(吴淞江)和东江三个出口;主要出口是吴淞江,海岸线在今上海市嘉定到闵行一线。

上海水系历史变迁。赵敏华供图唐天宝二年(年),吴淞江河口段南岸的一个小渔村凭借优越地理位置兴旺起来,并出现集市;唐天宝五年(年),那里成为青龙镇,逐渐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青龙镇遗址位于现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唐长庆年间,青龙镇已经非常热闹,苏州一带的贡物常在那里转口北运;大中年间,青龙镇屡有日本、新罗(朝鲜半岛古国)的海船停泊。

元时期上海水系图,图片出自《上海地名志》版。赵敏华供图尽管如此,古代太湖下游的三江水道,都是强潮性河流,每日潮汐进退,将长江口泥沙带入,很容易淤浅。明永乐皇帝时期,太湖泛滥,户部尚书夏原吉被派来治理吴淞江,采取了两个办法,“掣淞入浏”——把吴淞江洪水通过新洋泾、夏驾浦导入浏河,从浏河排入长江口;和“以浦代淞”——疏浚范家浜上接黄浦、下接吴淞江的河口段。

“掣淞入浏”。赵敏华供图

“以浦代淞”。赵敏华供图范家浜疏浚后,吴淞江反而成了黄浦(江)的支流。黄浦江不浚自深,靠潮水的涨落和太湖水源的充沛,又有沿途支流汇水,挟沙能力增强,保持了水沙平衡,成为稳定的航道。到了清代,上海县越来越繁华。然而,近代开埠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本密集的城区河网被路网取代,苏州河(吴淞江下游)畔工厂聚集、居住人口增多,往河里排入大量污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河水全线遭受污染,苏州河流入黄浦江时水的颜色“泾渭分明”。

年,上海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在年至年间开展了三期工程,总耗资约亿元人民币,后来还带动了全市黑臭河道治理又耗资亿。根据年的数据,经过治理,苏州河基本达到了五类水标准,水中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含量下降,含氧量升高。现在苏州河进入黄浦江基本无色差,苏州河生态正在逐步恢复中。

苏州河武宁路断面历年水质指标年均值(a)化学需氧量(b)五日生化需氧量(c)氨氮(d)溶解氧。赵敏华供图赵敏华指出,在苏州河的治理中,两岸的水闸建设和控制对于利用潮汐、调动水资源起到重要作用。而古代水利经验,尤其是江南的治水传统可以传承并利用于现代水环境的恢复。例如,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苑的元代水闸遗址,动用国家力量建闸挡沙,减少吴淞江淤积。该水闸基础之下使用了近万根4-6米长的松木桩,木桩之间用铁扒钉咬住,且每根都编号、题记,可见当时水利工程工艺的精细程度。

志丹苑元代水闸考古发现,图片出自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发掘简报。赵敏华供图古代传统治水经验的现代应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也撰写多篇论文进行探讨,并提出古代的活水周流经验可以直接应用于解决现代水污染、增加景观水面等方面。此外,赵敏华还指出,虽然苏州河的生态修复可能需要用近百年的时间,但水文景观需在现代社会传承并推广。年底,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全面开工,范围包括河流两翼平方公里内条段中小河道。根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公布的《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苏州河沿岸的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市区段的功能以景观为主,郊区段则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2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