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千军万马聚深山
有一首大人小孩都会唱的歌曲: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说的是,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石油工人,不畏艰难险拒,不怕天寒地冻,烈日爆晒,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平原到高山,从陆地到海里,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为油而奋斗的石油工人。
解放后,我国先后开发了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等多个石油基地,石油事业的发展,既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也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家有技术有道德的石油人,培养了以王进喜为榜样“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创建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管理岗位责任制,对发展国家的石油事业,起到了示范和领航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使广大石油工人投身石油开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探明石油储量的前提下,中央决定开发“鄂尔多斯”油田,这是一个横跨陕甘宁三省的特大油田,所动员的人力,物力是前所未有的。
有钻井队,试油队,固井队,采油队,安装队,油建队等所需工种的队伍。组建了领导班子,管理人员等机构。
从大庆,新疆,玉门,南阳,延长等老油田调入各工种人员,和各相应的钻井,试油,固井,安装,采油等施工机械。
一个面积广大,人员众多,工种复杂,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在黄土高原展开了。
(二)
鄂尔多斯盆地原来是一个大海,当地的农民耕种的地里面仍然堆放着贝壳,海螺壳……
鄂尔多斯盆地在陕甘交界处,有一个原始森林区。这里山高沟深,树木生长茂密,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最高的树有五六层楼那样高,四五个人才能环抱住的大树,灌木树像蜘蛛网一样铺天盖地的,开阔的地面很少,只有在山下的河沟里,才有星星点点的由当地农民开出的水稻田。
在一望无际的森林里,有奔跑的野羊,野猪,还有一些很难见到的豹子,树上有红,黄,蓝等各色美丽的小鸟,山下的草丛里有会跳舞的野鸡,山鸡等。
这里还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军事要地,是历史上捻军聚集起义的营地,后面山上还留有一些灶台之类的东西,人们叫“捻沟”。前边的山洼里有当年八路军挖的窑洞,战壕等旧迹。
石油大会战,使这里的面貌慢慢的在改变。从沟底到山峁,有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山顶,山腰,山下,都树立起打井的钻塔,忙忙碌碌的汽车,人流穿梭式的流动着,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树林里的一些空地上,安起一排排的帆布帐篷,木板房,还有双职工们自己盖起的“干大垒”房子(做法是在平地上根据需要划出长宽线,四面用棍子扎成墙的高度,宽度,把带有湿度的黄土装在里面,用杵子扎实,上面用树的枝干绑牢,盖上油毛毡,用石头压牢,树杆和绳子固定。里面的土墙用油毛毡或者用其他物件围住,就成了一个家的住所)所有参加会战的石油工人都住在这些简陋的住所内,吃着极其简单的饭菜。
解放后,我国为了加强石油开发,把一个整建制的解放军,调到石油战线参加工业建设,当时叫“石油师”。
所以,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办法,搬用到石油开发战线,集中思想过硬,技术先进,能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石油工人,在短时间内,拿下一个区块的石油储量,把原油从地下采出来,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人们把这样的开发方法叫做“石油大会战”。
这种“石油大会战”,首先是探明石油储量,经过科学论证,确定有开发价值,制定开发方案等有效措施,才组织大批的石油队伍进行夺油大会战。
石油大会战的前期主要是钻井,固井,试油等工种完成开发的设备安装。最后把原油从地下拿出来的工作,就落实到采油队。所以采油队是一个油田的常驻队伍,其他工种都是属于流动队伍。
(三)
钻井完成后,开始固井,试油,这些工作完成后,安装队安装井口装置,抽油机,输油管道等工序,然后交给采油队开始原油生产(叫投产),采油队把采出的原油通过管道输到计量站,再到集输站,进行脱水后,输送到炼油厂。
森林采油队坐落在一座有参天树木覆盖的半山腰上,用砖瓦和木板组合盖起来的两排用来办公和住宿的房屋。采油队有三名领导(指导员,队长,副队长)两名技术员(工程,地质技术员)采油工人有八十多人,管理着三座山,两道沟的四十六口油井的生产任务。五座计量站和一座集输站的管理和外输工作。
那时候,计量站实行的三班倒班制,油井实行的是巡井制,执行大庆的三老四严的岗位责任制,要求采油工人在岗位上一丝不苟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多采油,采好油。
整个采油队的职工队伍是男少女多,绝大多数是内招的职工子弟,他们是刚从学校毕业分配来的初中生,有文化知识,但没有油田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
五座计量站都分别建在森林区的半山腰,收集所有油井才出的原油,进行计量,取样化验含税量,输入集输站。三班倒是计量站二十四小时必须有人的在岗,完成巡井,取样,油井维护等工作。
由于森林区经常有野猪,黄羊出入,各种鸟的鸣叫,对刚来采油队的年轻女学生还是有点不安全。因此,在人员分配上尽量采取老工人带年轻人,男同志带女职工的办法。
学习采油技术是采油工人必须掌握的一门必修课,只有熟练地了解油井的结构,地质构造,采油机悈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维护要求等,才能有效的管理好油井,使其正常生产,提高原油产量。
因此,森林采油队把带领职工学习油井分析和抽油机及设备的维护作为重要任务。
(四)
集输站的站长是从新疆油田调来的一个有多年集输站工作经验的老石油。三十来岁,叫吴德贵,中等的个子,一头有黑的头发,宽大的脸庞,未说话就露出淡淡的微笑,给人以亲切的感受。
他被任命为集输站站长后,没有说什么庄严的承诺,而是很谦虚的说,自己也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一只脚,刚踏入集输工作的半角手,希望大家和自己一起以热爱石油事业的红心,搞好集输站的工作,把合格的原油输送到炼油厂,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一个石油工人应有的贡献。
集输站是一个区块各油井的原油收集,处理,外输的综合性的管理站。因此,设备多,有储油大罐,(有百方的储量)灌上有进出口大闸门,排水闸门,上顶有空气调解闸门。有外输油泵,加热炉等。设备多技术含量也多,操作人员不但要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而且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能做到及时对个计量站的原油收集起来,而且要安全排出原油中的水,达到外输的含水指标,经过加热安全输送到炼油厂。
吴德贵站长带领站上的职工,对每一台设备讲解其构造,用途,操作方法,熟悉每条管线的流程。反复讲解,提问,考试等形式,使大家都能熟练掌握每台设备的操作,保证把原油高质量,安全的输送到炼油厂。
在他的带领下,全站职工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杜绝工作中的跑冒滴漏,实现了五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得到采油厂的多次表扬和奖励,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兵单位。
实践中,他们研究制作出大罐排水自动监测装置,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五)
森林采油队所处的深山老林区,虽然是人烟稀少,满山遍野的原始树木,遮天蔽日。但是,却有绿水青山的新鲜空气,不掏钱的氧气,特别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有许多人因长期吸烟患上的气管炎有了明显的好转,咳嗽的毛病也减少了许多。人的心情舒畅,一些慢性病也有了逐渐消除的迹象。
在连阴雨的秋天,山上多年枯木的茧子树、杠树等渣木头,会长出能食用的木耳。树的根部会长出蘑菇。下雨后,倒班的石油工人会穿上防蚊虫和蛇的衣物,爬上各个山头,穿行在茂密的树林里,寻找长在枯木上的木耳和蘑菇,用来调剂自己单调的饮食作料。
在细小的河沟里,会有一些面积很小的水潭。这些水潭里会有自然生长出来的鱼类,虽然,叫不上来什么名字,有大的,有小的,也是南方工人喜爱的美食。
森林里还隐藏着特别有组织性的蜜蜂,虽然很难找到她的窝。但是只要找到一个蜂窝,就有丰厚的收获。所以,有许多人,学着这里老乡的办法,用一个盒子,里面装上蜜蜂爱吃的蜜糖,放在树林的高处,引诱那些出来采蜜的蜜蜂上当。有一只蜜蜂吃上这里的一次蜜,就会叫来它的同伴来回到这里把蜜带回蜂巢,逐渐在空中形成一条有蜜蜂组成的空中线路。在确认线路后,拿着有蜂蜜的盒子,跟着这条线路,翻山越岭的坚持下去,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往往是没有再坚持一下,几天的辛苦功夫白费了,一无所获,只有唉声叹气的罢了。
当然,森林里不只有吸引人们喜欢的美食蘑菇,木耳和生长在河沟里无名小鱼。还有生活在树上的各种鸟儿,红黄蓝各色的鸟儿,在树林里穿梭飞翔,唱着只有它们自己能听懂得语言,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就像一个有组织的交响乐团,从旭日升起的朝霞到落日晚霞辉映中瘾去,给人一个欢乐的环境。那些有兴趣的年轻人,还模仿鸟儿的叫声,和鸟儿交流着什么信息!
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这也许是辩证法的一个定录。那些从全国东南西北调到这个深山密林里的石油工人,逐渐适应了在这里的生活、工作。慢慢地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成了山林的常住人口,油田的开发者。为了从地下的把原油出来,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年,壮年,老年。又把这个接力棒交到自己儿子,孙子手里,希望他们把这个接力棒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