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闸

他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2022/11/23 23:36:49   

毕竟是五十多年前的事儿了,哪怕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回忆起来都会相当吃力,更何况患了重病的张老。据他的老伴讲,自从得了病,许多事儿,他都记不起来了……

可是,当记者拿出刊载在年5月6日《人民日报》上,由新华社记者袁木、冯健采写的《在岗位上——大庆油田李天照采油井组纪事》时,他凝视许久,开口说:“有这事!”

被揪秃的老榆树

张学玉年从依兰招工到油田之前,在当地的农场已经有了工作。在三年困难时期,守着大粮仓的农场职工,吃饱,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是,他却在油田前往农场招工时,毅然选择了来油田吃苦创业。

“说句老实话,对当时油田初创时的艰苦情况,我还是估计不足。心里想着,顶多一日三餐,吃个粗茶淡饭呗。可是,没想到,傍晚在萨尔图火车站一下车,第一顿晚饭是一碗稀得不能再稀的玉米粥,三口两口下了肚,再去盛,才知道一人就一碗。原以为这是次临时餐,正式到了工作岗位就好了,没想到,吃不饱是经常的事儿。

“我们从农场一起来的小伙伴,因为扛不住饿,偷偷跑了回去,我也有点动摇了。在给哥哥的信中,我把大庆的艰苦生活条件都写了进去。哥哥回信相当严厉,和我讲,油田创业期间,艰苦是一定的,既然去了,就不要打退堂鼓,一定要坚持,不要遇到困难就当逃兵,幸福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实现。我觉得哥哥说的在理,就横下一条心,决定扎根油田。

“决心好下,肚子难填。大小伙子整天吃不饱,干啥都没精神头。粮食定量少,那就得想办法,弄点代食品。后来,我被分到当时的采油指挥部二矿五队。队部外,有两棵大榆树,这成了我们添补主食的最好零食。榆树钱吃完了,就吃新鲜的树叶子,架不住春、夏、秋三季大家一起吃。可怜这两棵原本枝叶茂盛的大榆树,长出叶子都赶不上我们吃的速度,三季下来,被揪得只剩光秃的树枝,一点绿色也没有了。”

“四个一样”的出炉

后来,张学玉去了“李天照井组”。张老回忆说:“李天照井长当时比我大个八九岁,为人很热情,是个实干的人。当时我们井组有11名职工,管理着3口油井。

“会战初期,中1注水站发生一场火灾,会战工委结合这次事故,查找问题,完善管理,一把火烧出了岗位责任制。我们井组当然也不例外。李井长当时也结合采油工特点,制订出了有采油工人特色的岗位责任制,要求井组同志严格执行。

“年7月的一天,下着暴雨,一小时一次的油井巡回检查时间到了,雨还没停。那天是徒工刘玉智的班。他看外面下了这么大的雨,就想等雨停再去检查,可李井长却冒着雨冲出了值班室。

“经检查,一口油井的加热炉底部已经进水,火苗挟着黑烟从炉口往外喷,眼看就要呛灭了。李井长及时排出积水,在大雨中观察,直到加热炉恢复正常后才回到值班室。

“他一边脱衣服拧雨水,一边对小刘说:‘下雨为啥就不巡井了?越是坏天气越是容易出问题,咱们干工作,要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才行呀。’打那以后,我们井组又在工作实践中把‘夜班和白班一个样,领导在和不在一个样,查和不查一个样’写进井组的纪律中。

“当年,上级领导20多次大检查和明察暗访,从未发现我们井组有一次脱岗、串岗、睡岗的现象。井上录取的个地质数据也无一差错,油井各种设备上的道焊口、70个大小闸门,没有一处漏油、漏气,套螺丝全部完整无缺,83件工具、仪表件件完好,从未损坏过1个玻璃管、1支温度计。被评为战区‘五好红旗井组’。

“年初,新华社记者袁木、冯健来到井组,和我们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把井组的做法总结归纳为‘四个一样’即:‘黑天和白天一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当年,会战工委多次在我们井组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把“四个一样”推广到全战区。石油工业部也授予我们井组‘李天照井组’的称号。后来,李井长调到矿里,当了副矿长,又支援兄弟油田建设去了大港油田,当了副指挥。”

一颗螺丝的故事

说到新华社记者袁木、冯健,就不能不提到由他们采写的通讯《在岗位上——大庆油田李天照采油井组纪事》,这篇文章的第一个故事,就与张老有关。

文章中这样记述:

“不久前,李天照采油井组突然收到了一封远方来信。封皮上贴着‘双挂号’的红签签,里面装着一颗米粒大小的螺丝钉。信上写道:‘你们自觉地爱护设备,在自己的岗位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种作风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新工人张学玉有一次操作不小心,把千分卡上的一颗小螺丝弄丢了。他立刻报告了井长,作了检讨。当天,他从下午找到傍黑,没有找到。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又赶到井场去找,还是没有找到。

‘我可不能损坏咱井组的集体荣誉!’张学玉想。

第三天,他请了半天假,跑到附近的小镇上,问遍所有的自行车修理行,钟表、收音机修理店,想买一颗小螺丝配上。结果,不是没有,就是规格不合适,都未如愿。

张学玉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工工整整写了一封信,说明原委,请技术员按照螺丝的形状画了一张草图,标明尺寸,并附上一块钱,寄给制造千分卡的工厂,恳求工厂破例卖给他们井组一颗螺丝。

制造千分卡的工厂,显然被一个普通工人对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赤心感动了,决定送给李天照井组一颗螺丝。他们扣去寄信用的两角钱邮费,把多余的钱,附在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里,寄给了李天照井组。

对一颗小小的螺丝负责到底的故事,从此在采油工人中传开了。

有人丢失或损坏一件工具,漫不经心地向上级打个报告,重新领一件,这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吗?新工人张学玉来到李天照井组,为什么对一颗米粒大小的螺丝这样认真?

23岁的张学玉腼腆地说:‘跟着好人学好人,我不过是学了咱井长和老师傅们的样呗!’”

张老拿着这篇文章看了许久,说:“有这事!”他说,但还是有点出入,当时他给厂家寄去的不是一元钱,而是十元钱,那是他当年工资的四分之一,所以,他对这件事印象很深。

红色传承:父亲的严细认真让我钦佩

讲述人:张锐(张老的儿子)

读了《一颗米粒大小的螺丝》,真得心生敬意,不光是对父亲,也是对那个年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油田前辈们。

他们心里装着企业、装着国家,不允许自己犯一丁点的错误,哪怕是一颗小到米粒的螺丝,丢了去找,找不到自己出钱想办法也要配回来,不让公家的财产成为躺进材料库的废品。

时代变了,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工作上,手头的工具能修的尽量修好再用;生活上,响应国家号召,不浪费一粒粮食。让前辈们留下的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的红色遗产,像接力棒一样,在我们的手中世代相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4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