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闸

论北宋末年漕运衰败的原因转般法改

发布时间:2023/3/24 17:38:44   

序言:

在北宋时期,京城汴梁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他们生活生产所需的物资大多是通过漕运得到的。漕运,即通过大运河把东南地区的金银米布茶盐等,用船舶送到京城。漕运经过的路程很长,有的航道大船无法通行,就要通过中转的方法,将货物转运到其他船只上。这个方法总体上利大于弊,但北宋朝廷为了搜刮更多的钱,破坏了“转般法”,并实行了表面上很好的直达法,但是实际效果很不好,最严重的是运河水路变得不通畅。这是什么原因呢?

自隋朝开挖大运河以来,中国南北之间的交通更为方便。对于把都城建立在北方的王朝来说,通过大运河,不仅可以很方便地向南方派兵,而且可以很便捷地从南方调动物资。所以隋唐五代都把运河看作生命线。宋朝建立后,成功地向南扩张了领土,北方却被强悍的辽朝占领着。

于是,富庶的江南成了它最大的粮仓与金库,因此大运河承担的责任更为重要。

大运河自身的情况

大运河是一条人工建造的河流,它的走向是不太自然的。在中国,大江大河的走势多是自东向西,这是因为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水向低处流,才自然形成的。而大运河是南北相通,各地之间高低不齐,水流没有一个统一的走向。比如说,运河经过的长江、洪泽湖、汴河三个地方,水位高低是不一样的。当长江起潮时,江水向北注入运河;落潮时,运河的水从北注入长江。

水势的变化时而让运河水满,时而让运河河底朝天,这给漕运船舶带来不少麻烦。为了让水位保持平稳,不影响航行,历代王朝就使用了“围堰”的办法。围堰将水流一段一段地截开,船舶在其中航行就不用担心水位的不确定的。但是,船舶航行到围堰时,就必须把船拖过去。

漕运的情况

把船舶拖过围堰,这只能在船小的情况下才成立。即使这样,也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畜力。而且,这些人员与牲畜一路上都要跟着船舶,所消耗的粮草就难以计数。如果船舶很大,那么根本没有办法从围堰上拖过去。这时就需要有其他船舶在围堰的另一侧接应,把粮食搬运过去,这个方法就是“转般法”,是北宋初年漕运采用的老办法。每年通过运河北上的粮食就有数百万石,运输的船舶都十分庞大。所以,转般法是很必要的做法。

当然,“转般法”也存在弊端。一是货物装卸搬运十分麻烦,延缓了运输效率。二是转般法需要建立中转站点,配套的人员相当多,这对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转般法”被放弃

北宋朝廷觉得转般法不行,于是作了两方面的改变,一是技术上的,二是制度上的。

在技术上,北宋拆除围堰,改为水闸。有了水闸,水流大小及水位高低可以自主调整。有船舶行至水闸处,就开放闸门,将两侧的水位调成一致,船舶就可以平稳地通过闸口,进入下一个河道。

在制度上,北宋实行了直达法。这一方法要求船舶直接从出发点开到京城,中途不需要中转。这样一来,就可以裁撤转般法所需的中转点。此外,由于水闸的建成,直达法在技术上显得比较可行。

然而“转般法”自有其优点,而且优点远大于缺点。“直达法”表面看很合理,实际上危机重重。北宋朝廷没有细加审视,终于酿成大患……

徒有虚表的“直达法”

北宋朝廷认为直达法能够航行效率,所以大力推行。但是,这一新方法违背自然规律,即破坏了运河的蓄水功能。

当初在实行“转般法”时,船舶每经过一个闸口,要遵守一个严格的制度,即三日一放闸。这个制度规定:漕运船舶要过闸口时,要等满艘船,才能开闸放水通航;如果等不满艘船,就必须等满三天后才放水通航。做出这样规定原因是:运河水并不充沛,需要时间积累。比如扬州以北的一段运河,河水来自长江,但只有等到长江涨潮水位抬高时,才会有长江水流入。在长江落潮时,这段运河就几近干涸。为了保证通航,各个闸口都要趁着长江涨潮,把江水攒起来,如果没有三天时间,可能就攒不到足够的水量。

然而,“直达法”实行后,各地进京的船舶不能在路上耽误时间。如果遇到水闸,押运人员就仗着皇命要求开闸放行,守闸的人不敢违抗。于是只要有船来,就会打开闸门。这样一来,闸门开合变得没有秩序,运河的水量也就累积不起来。最后造成运河断水,船舶搁浅的情况。

所以,直达法名为直达,实则直堵。这就是不遵守自然规律的结果。

“转般法”被破坏的直接原因

要说古人不懂得自然规律,那真是小看他们了。水闸的建造、开闸制度的设置,都体现了宋人出色的智慧。而破坏智慧最有力的东西——就是人的欲望。一个叫胡师文的人,为了升官,就把这一制度搞垮了……

京城达官显贵众多,开支就大,迫使北宋朝廷想办法收钱。在实行“转般法”时,会在各个转漕点设置仓库,负责对进京货物的调度。在货物价格贵时少收,贱时多收;丰收地区多收,欠收地区少收,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一定的库存,确保对京城的供应。所以在转漕仓库中,总会有一笔用来周转的资金,专门用于货物收购的周转。

本来这个周转资金的设置十分巧妙,维系了整个漕运的运作,还被南宋学者吕祖谦称赞为:本朝之良法。

但是,转般良法,因为一个人的升官欲望而被破坏殆尽,这个人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胡师文。他是东南地区的发运使,是朝廷派来专门负责漕运的。他瞄准了朝廷缺钱的急所,把东南地区的周转资金谎称为羡余,全部上交给了朝廷,假装是自己的税收功劳。实际上,这资金根本不是羡余,反而是维系转般制度的必需品。没有了这笔钱,各地漕运无法调度,很快陷入困境。但是,胡师文却用这几百万贯换得了一顶乌纱帽——户部侍郎。

“转般法”被破坏的间接原因

胡师文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破坏一个运行良好的制度,是因为是他背后站着一群凶悍的贼,贼后面又站着一个才艺卓越、治国无能的宋徽宗。

贼有六个,以蔡京为首,他们互相勾结,把持朝廷大事,史称北宋六贼。胡师文虽不在其列,却是圈子里的人——他是蔡京的姻亲。胡师文敢搬空转运资金,实际上是在执行蔡京的意图。

蔡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蔡京必须尽力搜刮钱财,用它孝敬给宋徽宗。宋徽宗治国无能,却颇能挥霍,蔡京的任务就是拼命想办法为他敛财。对漕运业务进行搜刮,早就是蔡京的计划了。

其实在宋徽宗登基之初,蔡京就推出“钞盐法”。即将盐从官营变为私营——商贾从官府购入盐引,垄断食盐的贸易与运输。起初,地方上派漕船进京时,会在回程时稍带运盐,从而获得一定收益。但是“钞盐法”实行后,只能空船返航。这一来,朝廷增加了一点收入,而盐商们大发其财,而地方政府少了一大块收入。

而地方政府既少了收入,又没有了周转资金,对漕运的积极性自然下降了。对此,蔡京等人毫不在乎,他只要讨得天子宋徽宗的欢心就可以了。

宋徽宗把国家大事交给奸臣们,自己悠哉游哉地画画写字,最终被金兵捉了俘虏,受尽了该受的耻辱。

漕运“变法”后的影响

由“转般法”变为“直达法”,给北宋朝廷的负面影响很大。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运河本身。

运河是人工河,没有自然水流进行冲刷,需要定期清淤。但清淤需要足够的人力与财力。之前,每道水闸都设有一个闸官和几十名闸丁,他们负责航道清理和水闸的开合。这部分人全国有十万人之多,依靠漕运带来的利益而生活。在转般法破坏后,他们的收入无从保证。特别进入冬季,漕运停止后,他们连饭都没得吃,不得不转行。长此以往,闸道失修,漏水严重,沙石淤积,河道变浅。

其次,受到冲击的是地方的州县。

北宋朝廷把漕运中的油水抽光,却把维护运河通畅的责任压给地方,各个州县只能加重对百姓的压榨。此外,在转般法下,一个地方收成不好,它的税赋可以由收成好的地方代为支出;在直达法下,一个地方收成再不好,税赋照收不误,各地之间无法调度。这样一来,地方经济纷纷陷入困境。商旅不盛,运河更无所用。

更严重的是,漕运在直达法之后,成了一笔亏本买卖。负责押送的漕民,在归来时已近破产,于是经常会发生劫掠其他漕船的事件。

北宋漕运的衰败结局

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扬州的绅民举城而逃。他们原以为金兵善于骑兵、不善于水战,所以纷纷乘船而走。可是,长江潮水一落,运河顿时见底。这些绅民被困在河底的淤泥里,动弹不得。

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居临安,江淮之间成了战场,长江以北的运河就更没有人疏通清理了。南宋曾派遣使者北访,他路过大运河时,发现早年熙熙攘攘的航道只能通行一些小船;运河淤塞严重,有的河道甚至已经变成田地,种上了庄稼……

结语

北宋初期,国力强盛,航行于大运河上的船只体积巨大,装载五、六万斤粮食的大船寻常可见。在漕运制度上,北宋初期实行“转般法”,形成了朝廷与州县共赢、官府与百姓互利的局面。但是,到了北宋后期,朝廷涸泽而渔,实行了“钞盐法”,把盐利全部集中到朝廷手中;又把地方上用以周转的资金抽走,将“转般法”改成“直达法”。受此影响,地方政府不堪重负,对大运河也就疏于清理,使其渐渐堵塞。

要说运河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本可能还是在宋朝的制度上。宋朝是赵匡胤篡夺北周政权而建立的,为了防止自己的成功被大臣们效仿,他扩充朝廷中枢的权限,削弱地方州县的权力。这一自私的立国思想,让大运河成了后世皇帝向各地发兵派官,向各地收缴财物的通道……

参考资料:《水经注》《旧唐书》《宋史》《续资治通鉴》《唐宋帝国与运河》《宋代惠民河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8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