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配水闸 >> 配水闸前景 >> 芜湖老街以闸命名罗家闸竹木纤维集成
罗家闸原名罗家巷,最早见于乾隆《芜湖县志》,距今已有余年历史了。
街名起源
罗家闸南起萧家巷,北至环城北路,南北走向,此前还一度更名为“芜采营”。
直到明朝末年,罗家闸还是一条水沟。每至雨季,池塘内的积水便会漫入附近居民的家中,居住在附近的百姓为此常常苦不堪言。
大约在清顺治年间,罗世绣出资在今天罗家闸小学大门附近修建了一座水闸,从而控制住了池塘内的水量。为了感谢罗世绣的这一善举,人们便把水闸称为罗家闸。
后来,水沟虽然被填平,成了通衢大道,罗家闸作为一个地名,却被长久地保留了下来。
社稷坛
罗家闸内有一座社稷坛遗址,它就位于今天的罗家闸39号附近。
社稷坛是祭祀土地神(社神)和谷物神(稷神)的场所。汉代以后,对社稷的祭礼已经逐渐演变成对国家命运的祝福。根据封建中国社会的习俗,凡建城必建社稷坛,不仅京城建有社稷总坛,各州、府、县等也都建有规模不等的社稷坛。
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社稷坛在县东北一里,春秋仲月上戊日祭。”由此可知,芜湖的社稷坛在每年的农历“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即所谓的“春社”、“秋社”之际进行祭拜土地神和谷物神。
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每年的“春社”和“秋社”都是一年中极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人们已经把社稷坛的祭祀等同于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正因如此,在建造社稷坛时,往往是不计工本,不惜代价。
芜湖的这座社稷坛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世居罗家闸的老人回忆,直到民国初年,社稷坛依旧保存完好,四周是青砖砌成的围墙,围墙内侧还建有庑屋七、八间,供人休憩之用。
社稷坛的正中间是一平台,四周是汉白玉石砌成的栏杆,坛高约两尺左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当时祭祀主要就是在这上面进行的,社稷坛毁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兵燹之中。
社稷坛
罗家闸古迹除了社稷坛,罗家闸还有不少重要地点。
罗家闸西边紧邻城隍庙和县衙署,东西南端曾是地方审判检察所(法院),在街道中部西侧,曾有一处房屋十分显赫,颇为壮观。这就是有名的“泾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