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闸

李瑞清保障湖北水安全,有何策略

发布时间:2022/5/4 10:18:32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湖北省江河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成就了湖北“湖广熟、天下足”的美名,但极端气候条件下频发的水旱灾害仍是湖北“心腹之患”。随着治水矛盾转变,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河湖的期盼,解决好湖北“水多、水少、水缺、水脏”问题,湖北水安全保障能力尚有较多亟须提升之处。

“十四五”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均对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更高需求。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治水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以“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为目标,系统思考湖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布局,探讨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路径,对实现湖北“千湖之省、碧水长流”的水利强省梦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和促进作用。

一、新发展阶段,湖北水安全有何短板?

1.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提升水利工程标准

在持久水安全方面,现行防洪、治涝标准与区域产业战略布局的调整、集聚人口、重要设施及高标准农田的保护需求已不相适应;在优质水资源方面,人民群众对饮用“好水”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湖北拥有优质水源的地区占比并不高,缺水严重区不得不远距离调水,供水保障和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的标准亟待提高;在健康水生态方面,长江汉江珍稀鱼类全面衰退、生态功能退化,江汉平原河渠湖沼大幅度萎缩淤塞,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高;在宜居水环境方面,沿江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带,部分河湖存在富营养化现象;在先进水文化方面,荆楚特色水文化精髓未尚得到充分挖掘,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优美水环境向往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2.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守住高质量发展的水利安全底线

当前湖北省频繁应对超标准洪水、山洪灾害、特大干旱等水旱灾害,许多地区越来越淹不起、旱不得,风险失控代价越来越高,风险防范难度日益加大;水利工程自身安全重要性凸显,水库除险加固遗留问题成为危及安全的重要因素;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湖北省灌区续建配套及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仍面临考验;特殊干旱年、水源地污染等突发公共水危机事件也威胁着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为有效防范各类水安全风险,亟须按照现代化、高标准、网络化的思路,实施一批防风险、堵漏洞、消隐患、利长远的水利补短板工程,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筑坚强的安全屏障。

3.服务新发展格局,需要提升水资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约束、引导和支撑保障作用

近年湖北省大范围多季连旱频发,且干旱重灾区呈现由传统鄂北岗地向鄂中丘陵区、江汉平原周边延伸的态势,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已濒临阈值。迫切需要审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关系,避免区域战略调整、产业布局转移、消费市场扩大新增的用水需求突破水资源红线,带来水生态水环境破坏;也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功能完备、安全可靠、调控自如、普惠共享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增强水利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和高品质水产品的供给能力,以水利基础设施的高效协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湖北省水安全保障总体思考

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及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结合湖北省情、水情、旱情、工情实际,按照“总量有满足、效率有提升、质量有保障、效益可持续、服务有品位”思路,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格局谋划全省水资源配置网、饮水安全网、防洪排涝网、生态水网、滨水景观网、智慧水网等现代水网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涉水功能需求,探索构建水资源供给更加可靠、调配管控更加科学、洪涝灾害风险更加可控、与生态系统更加友好、业务管理更加智能的水安全保障新模式。按照两个阶段推进,总体目标可分解为:

1.从年到年

(1)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协调

水量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境修复提供充足的水量,通过多水源互补提高供水保证率、减少供水破坏程度;水质方面,力争优水优用、分质供水,水库等优质水资源优先供给生活用水,生态用水满足人民对洁净水环境的需求;供水效率方面,建设完备、节约、均衡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促进水源之间互联互通、输配水网用户之间共享互济,构建具有较强适配性的水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网络。

(2)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健全

推进长江汉江堤防达标建设,增强控制性枢纽调控洪水的能力;加强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以及蓄滞洪区布局调整和工程建设;对病险水库进行提标改造,提升水利工程抵御风险的能力;扩大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调蓄洪水的空间,从被动应对水安全事件转向主动防控水安全风险,增强城市应对水灾害的管控能力和弹性韧性。

(3)健康美丽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

以人水和谐为出发点,维护河湖生态健康;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区、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得到加强;水污染较严重、生态功能受损的重点河湖的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合理维持河道生态基流,强化河湖自然岸线,横向、纵向、垂向连通性,加强重要生境的维护;营造符合人民群众优美环境需求的城乡亮丽水景,创新生态水利模式,在水利工程中彰显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内涵。

(4)高速互联智慧水利平台基本搭建

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补齐涉水要素感知、信息互联、决策应用等信息化短板;强化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加快“一云两端”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及大数据建设;升级全省水利一张网、一张图,全面提升水利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应用和安全保护能力。

2.从年到21世纪中叶

到新中国成立周年时,湖北将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承载能力相均衡,水环境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科学、配置合理、功能完备,人民群众各项涉水需求得到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洪患之虞、伏旱之忧不复存在,极端天气时也能最大程度减轻危害损失;农村饮水无忧、灌排自如,塘清渠畅,乡村全面振兴的源泉活水不断;水资源及水利工程运维管理高度智能化;传统与现代荆楚水文化交织培育,成为凝聚治水力量的重要精神依托,“千湖之省、碧水长流”的水利强省愿景最终变为现实。

三、水安全实现路径探讨

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以保障经济社会防洪安全、合理用水需求和生态环境健康稳定为目标,着力构建以水流功能有序发挥为表征、以河湖生态良性空间为内涵、以库坝闸站工程为节点、以蓄引提调连通工程为框架的水网工程体系。

1.互通互济,构建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网

依托长江、汉江以及三峡、丹江口水库资源优势,按照“总量控制、节水优先、协调发展、多源互补”原则,加快推进一批重大输配水和水源工程,改善灌区水源互联互补条件,优化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

(1)实施重大输配水工程

为适应未来水资源供求态势新变化,按照“三先三后”原则,在节水、挖潜、提效、治污、环保、控需基础上,以“三横两纵”水资源配置格局为蓝图,实施“鄂北二期”“引江补汉”“一江三河”“引隆补水”等骨干输配水工程,辅以荆南地区、四湖地区、石家河片区、随南大洪山北麓区、随中地区等相对分散的配置项目,在鄂北、鄂中丘陵区及江汉平原腹地形成循环畅通、调控有序的“内环水网”。

同时,加快推进大别山南麓区、鄂东南湖泊群、咸嘉平原区、王英富水、梅济水系等水资源配置工程,解决鄂东北、鄂东南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突出问题;加快实施鄂坪调水、清江引水、新集引水工程,缓解鄂西山丘区雨洪资源难留住、枯期缺水严重问题,形成多源互补、丰枯互济的“外环水网”,从而在宏观上形成全省水资源调配的“双循环”体系,给水资源供给途径增加“双保险”。

(2)推进重点水源工程

加快推进全省特别是鄂西、鄂东等山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开工一批需求迫切、前期工作基础较好、无重大制约因素的大中型水库。对有条件的水库可挖掘现有工程潜力,实施清淤扩容或加高增蓄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小型水库建设,提高偏远山区、干旱易发区的水资源供给水平。考虑三峡、丹江口等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坝下沿江闸站取水、排涝的不利影响,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引提水闸站,缓解粮食主产区的用水困难,从而形成全省“大中小微并举、水源调节互补”的供水保障体系。

(3)推进灌区新建工程与现代化改造

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等目标,统筹谋划、综合施策,重点新建蕲水、太湖港、浮桥河等大型灌区。全面推进漳河、东风渠、引丹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稳步实施重点中型灌区建设,聚焦贫困山区县一般中型灌区建设,实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提高农田排灌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探索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担负起粮食稳产增产的湖北责任。

2.量质并重,构建便捷高效的饮水安全网

通过促进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提标升级、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城乡供水能力,构建保质保量、方便高效的饮水安全网,早日让干净水、放心水、便捷水、致富水润泽百姓生活。

(1)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

现行农村饮水安全的衡量指标与老百姓喝上同等服务、同等保障的优质好水愿望仍有偏差。以县域为单元,高标准完善农村供水工程格局促进从粗放到质量的转型升级。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扩大延伸供水管网、建设农村集中供水设施。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分散式供水工程的运维管理,提高农村供水水源、水质、水量的保障能力,建立农村供水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2)城乡一体化供水持续推进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目标,按照“能集中就集中、能大则大、能并则并”原则,尽可能扩大供水范围和规模。采用延伸城市供水管网、联网主干供水管线、整合农村供水工程等方式,从水源地、管网、自来水厂到用户等方面优化供水布局。加强供水运营管理,构建同质、同标准、同服务、同管理的城乡供水体系。

(3)应急备用水源风险可控

统筹协调常规与应急、新建与挖潜的关系,协同推进城市常规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优先推进水源单一、供水保证率较低的城区以及用水需求增长较快、水源地水质易受污染的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合理选择和确定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建设位置、类型、规模和标准。当遭遇特大干旱或突发水安全事件时,保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和必需的生产、生态用水有序供应。

3.蓄泄兼筹,构建风险可控的防洪排涝网

推进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系统治理、蓄滞洪区建设、重点湖泊及城市易涝区治理,消除各类病险水利工程隐患,加快构筑“要素齐全、功能完善、风险可控”的防洪排涝减灾基础设施网络。

(1)加强长江、汉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治理

加强长江河势控制及岸坡治理,维护河势稳定,完善长江干流堤防等防洪工程体系。加快完成汉江碾盘山、新集等水利水电控制性枢纽建设,重点推进汉江干流堤防综合整治及河道治理,打造安澜、绿色、畅通、幸福汉江。实施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富水、府澴河、汉北河、东荆河、沮漳河等重要支流系统治理,完善区域防洪体系。

(2)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

按照整体性规划、流域性推进、系统性治理、分阶段实施的思路,结合新一轮灾后补短板安排,加快实施百余条中小河流治理,提升河道蓄泄能力。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推进重点山洪沟治理。提升山洪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强化非工程措施的科技含量和重要作用。

(3)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

积极推进水库、水闸安全鉴定,加快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恢复并增强水库、水闸原有功能,确保其安全运行和效益正常发挥。

(4)推进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

以“分得进、转得出、蓄得住、排得出”为目标,结合长江蓄滞洪区布局优化调整方案,重点实施洪湖东分块、杜家台、华阳河等长江蓄滞洪区建设。有序推动汉江、富水、汉北河等重要支流分蓄洪民垸治理。以武湖蓄滞洪区为突破口,探索蓄滞洪与生态功能的耦合建设和绿色发展新模式。

(5)加强重点湖区、易涝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

统筹“流域与区域、防洪与排涝、堤与圩、蓄与排”的关系,加强长湖区、洪湖区、斧头湖区、梁子湖区、富水网湖区等重点易涝区治涝工程建设。加快重点分蓄洪圩垸工程建设,使其具备分洪运用条件。加大重点湖泊清淤力度,疏浚被侵占、堵塞的渠道,推进湖泊退垸(田)还湖还湿,完善沿江易涝区综合治涝体系,提升湖泊蓄水与排涝能力。

(6)推进重点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恩施姚家平水利水电枢纽建设,有效削弱清江洪峰,缓解恩施市中心城区防洪压力;加强宜昌、荆州、武汉、黄石、黄冈、襄阳、鄂州等重点城市的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排水通道,恢复城市洼地、湖泊、河渠等雨洪调蓄空间,提升城市洪涝灾害科学防范及应急管理能力。

4.绿色发展,构建循环健康的生态水网

坚持节约与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实施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长效机制,构筑河湖生命健康保障线。

(1)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是湖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主控节点,积极开展两库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受损库岸、消落带、陡坡耕地等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修复库区多重生态功能。提升生态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长江干支流绿色生态廊道。

(2)加强重点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

对湖北省重要干支流,尤其是府澴河、通顺河等河流生态敏感区和水环境问题突出河段,强化水域空间管控,实施水生态修复及滨水带治理,加强重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流量监管。开展河流健康状况评估,从水文水资源、水生生物状况、服务功能等针对性施策,加大示范河湖建设力度。

(3)加强重点湖泊生态治理与修复

对汉江中下游区、四湖流域、洞庭湖四口区、鄂东南水网区等水污染较严重、水生态系统脆弱、功能退化的重要湖泊开展水生态修复。推进汈汊湖、武湖、钟祥南湖等湖泊清淤工程。通过水系连通、退垸还湖、湖泊形态修复、湿地生境保护等措施,修复水生态功能。强化湖泊水量调度管理,保障湖泊生态水位,促进沿湖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5.荆风楚韵,构建传承文化的滨水景观网

(1)营造城市自然亮丽水景

围绕湖北城中河多、湖多、水面大的地缘优势,加强河湖滨水带生态整治,构建层次鲜明、功能多样、生态多姿的绿色生态廊道景观;将水文化融入水景观营造中,以水为纽带,以保护城市风貌、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位和“颜值”为目标,重塑水天一色、水清河畅的生态宜居之城,给群众带来精神熏陶及愉悦的审美体验。

(2)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依托乡村天然水网格局及演变规律,采用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等措施,恢复江河湖库之间自然水力联系。聚焦小微水体综合整治,全域整治农村环境,为丰富农村经济业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实现水系流动、水质良好、绿色田园等目标。

(3)大力弘扬荆楚水文化

将传承水文化与发扬新时代水利精神、建设幸福河湖紧密衔接起来,既要建设一批独具湖北特色、品牌效应突出的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让荆楚文化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绽放异彩;又要不断提炼荆楚大地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精髓,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讲好治水故事,彰显文化底蕴。

6.一云两端,构建高效协同的智慧水网

(1)完善涉水信息全要素动态感知体系

按照水文现代化建设和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要求,提升水情、雨情、墒情、工情、灾情监测能力以及易旱地区信息采集能力,提高大中型工程安全运行的实时监控覆盖率和水平,加强对水资源取用、生态基流泄放、水土保持、河道采砂等方面动态监测。

(2)丰富互联互通的数据资源共享网络

采用“一云两端”架构,基于水利云和分布式计算、存储和管理技术,实现各类业务数据统一采集汇聚和整合,完善“湖北水利一张图”。完善全省水利大数据资源目录,建设水利大数据的归集、存储、交换和共享服务体系,升级“湖北水利一张网”。

(3)整体提升智能化应用决策支持水平

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水资源监管、防汛抗旱指挥、水工程联调模型,建立满足水利九大业务和水利监管等主要需求的水利数据应用大系统,全面提升智慧水利系统决策支持能力。

刊于《中国水利》年第9期

作者/李瑞清(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

责编/李博远

审核/车小磊

监制/轩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2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