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配水闸 >> 配水闸市场 >> 宁夏闸坝旧事金台资讯
田畴锦绣,渔歌唱晚,谷稼殷积的塞上江南是建立在如网的沟渠之上的,实则,在闸和坝产生之后,宁夏大地的丰饶才与日俱盛。据史料记载,公元年,忽必烈派张文谦和郭守敬来到宁夏,负责修复银川附近因长期战乱而破坏淤塞的渠道。当时有人主张废弃旧渠另开新渠,郭守敬不同意这种既费工又费时的主意,经过实地勘察,他提出了一项新的工程技术——在渠引水处筑堰,提高水位,将原有渠道挖深,建造水闸,以保证渠道有充足的水量。这种调节水量的牌堰就是今天的水坝和水闸。
从兴修、疏通水渠到建筑水坝和水闸,这项在如今看来司空见惯的技术,却实现了人们由储水到控水的能力,是人工灌溉历史上的进步:旱则开闸引水入口,收灌溉之利,涝则关闭闸门,以避泛滥之灾。这种木闸设计细致、质量坚固,得益于此,第二年夏种前郭守敬已经将唐徕渠全部疏通,保证了灌溉。时至当代,这种坝闸节制水量的办法还在使用。
闸按照功能划分为进水闸、退水闸、节制闸、分水闸等。通常坝和闸配套使用,在渠上先“有滚水坝(今名跳水坝)……以消其势。过此有退水闸,或二或三,水小则闭之,使尽入渠,水大则酌量启之,使泄入河。又过此为正闸,则渠之咽喉也”。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成熟,人们控水的能力越来越强,有些闸作用多元化起来,比如屹立在黄河干流上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和沙坡头水利枢纽,就是一个集进水、节制、分水和发电为一体的超级大号闸坝。
当然,最小的闸就在田间地头,以前的农民灌水时随身背一口铁锅,淌完水后,将其插在斗口上,就形成了一个微型闸。
元代郭守敬首立木闸后,直到年,明朝大臣汪文辉为宁夏佥事,将汉延、唐徕二渠进水闸易木为石。六七年后,汉延渠、唐徕渠石制闸坝竣工,“上跨以桥,桥上穿廊轩宇,可谓塞上一奇观。”如今,坐落在青铜峡的潜坝、唐正闸、西干渠进水闸都能见到这样的“奇观”。
虽说石闸“岁省薪木力役无数”,但在生产力落后的封建社会,石闸建起来同样劳力费时,做闸墩的条石从采石场运到目的地得半年之久。
实际上,闸门技术使用了近千年,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宁夏古灌区还普遍“用碎石桩柴镶砌”,鲜见水泥的踪影。宁夏水利工程到底是什么时间启用水泥的,具体不可考。记者曾随七星渠管理处工作人员在中宁县舟塔乡长桥村寻到一处退水闸旧址,这是一座鹰嘴闸,建于年,我们从残垣断壁上发现了“洋灰”的影子。
可以肯定的是,宁夏闸坝工程推广使用水泥的时间。在民国二十五年的《宁夏省水利专刊·各渠考述·唐徕渠》中记载,由于“宁夏各大桥闸,俱有条石、胶泥、石灰。条石每块以六立方尺之体积,以离山甚近之本渠,亦需四元之多。石灰粘力薄弱,年年补休,所费实大”,当时的宁夏军阀马鸿逵“查洋灰最利于河渠工程,一则施工迅速;再则经久不朽。今后宜渐渐试用洋灰,虽不敢断言年省几何,然绝无年年修补之烦累也。”,所以“以后渠工应改用洋灰”。
上世纪50年代起,宁夏灌区有了苏式手摇式起闭闸门,需要4人费力摇动1小时,木质闸门才能移动1.5米。年4月7日,唐徕渠管理处最后一台木制闸门——第二农场渠西湖斗闸门被更换为宽2米、高1.5米的拱形平面铸铁闸门,标志着唐徕渠斗口木制闸门历史的结束。
河渠浩浩,沟道潺潺。古老的闸坝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类型多样的灌溉文明的一部分,深深融进丰富的黄河文化里,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为当今和未来的人们讲述曾经生动的故事。
可喜的是,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令人忧虑的是,目前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体系尚未建立,且缺少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法律保护。5月13日,记者欣闻,宁夏正在计划出台遗产保护条例,这将为切实维护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推进遗产的系统保护、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专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