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闸

24座市管水利泵闸叶榭塘水利枢纽

发布时间:2023/1/28 16:35:34   
    

引??言

泵闸是泵站和水闸的统称,我市市管水利泵闸工程规模较大,多为“一江一河”或沿海控制性口门,部分属于省界河湖流域性工程,主要功能为防洪除涝、活水畅流和船舶通航等。

上海市堤防泵闸建设运行中心负责管理24座市管水利泵闸,其中水闸工程13座(含通航枢纽工程4座),泵闸结合工程10座,泵站工程1座。分别位于青松片、浦东片、浦南东片、淀北片、嘉宝北片、蕰南片、太北片等水利控制片。

我们将逐一带你了解24座市管水利泵闸的风貌与历史~

叶榭塘历史呈现及由来

叶榭塘以叶榭镇名命名。古名南盐铁塘,相传吴越王用于运盐铁,故名。北自黄浦江松浦大桥东侧起,向南流经叶榭、金山县亭林镇盛梓庙,南迄运港,与龙泉港相接。长7.3公里,底高-1~-3米,河面宽44~55米。属v级航道,通行吨级船只,受益农田约公顷。据新编《叶榭志》称:"叶榭集镇是个有年历史的古镇,公元前年,吴王刘濞在叶榭塘东滩设立盐仓,集盐北运广陵(今扬州),遂成集镇雏形,三国时期已初具规模。相传有一叶姓猎人开酒店,煮售鹿肉,镇名由此初称为“叶店”。五代十国时期,有叶姓、谢姓二大户居此经商,镇名以二姓得名“叶谢”。明万历年间,董其昌助外婆家建华丽的“叶家水榭”,四方乡民便以此为标志,易“谢”为“榭”,将镇名改为的“叶榭”。但以上记述的内容传说成份多,而史料不足。根据《云间志》中尚未提到叶榭镇的情况分析,叶榭镇形成最早不会早于南宋。至明代,叶谢始见诸于地方志。也未提因董其昌筑水榭而得名之事,清代光绪年间的《松江府志》等出版物中仍称叶谢,直到20世纪,才有叶榭之称,后来就固定为叶榭。

工程简介

叶榭塘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浦江上游干流段防洪工程中的重点工程,是太湖流域黄浦江上游一项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境内松浦大桥东侧约米处。工程等级为ⅱ等,航道等级为ⅴ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湖水,排涝标准按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量毫米。工程占地面积.2亩,概算投资为万元。叶榭塘水利枢纽工程于3年10月竣工。工程满足浦南东片防洪、排涝、引清调水的需要,叶榭塘——龙泉港航道是上海市骨干内河航道“一环十射”中重要的“一射”,是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嘴港区和金山区东南地区通往黄浦江的主要航道。该工程主要由套闸工程、节制闸工程、公路桥、护岸及管理区组成。为便于航运,套闸布置在河道西面裁弯取直的新开河道上,新开河道总长约米,外河引航道(包括过渡段)长.6米,内外闸首、闸室段长约.0米,内河引航道长约.6米(包括过渡段)。节制闸布置在原河道上,与套闸外闸首基本平行,节制闸与套闸中间形成的人工岛占地约5公顷,其中设立枢纽管理区。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叶榭塘水利枢纽地理位置

叶榭塘水利枢纽地理位置

总体布置图

工程规模

节制闸闸孔净宽为3x8米,闸首段长15米,宽28.2米,中墩厚1.1米,边墩厚1.0米,因闸河配套系数较小,为保证过流能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闸底板面高程定为-1.50米底高程为-3.00米底板厚度为1.5米;闸门采用升卧式平面钢闸门,启闭机型号为qpq2x16,启闭机房工作桥面高程为10.30米,平面尺寸为4.5米x28.2米,由两侧楼梯间沟通上、下交通;套闸内、外闸首闸孔净宽12米,套闸外河侧和内河侧闸墙、防汛墙顶高程分别为5.24米和4.00米。闸室段按最高通航水位3.72米与船舶空载最大干弦高度考虑,侧墙顶标高为4.50米。外闸首长15米宽21.1米,闸孔净宽12米,两侧边墩各宽4.55米,底板门槛标高-1.10米,底板厚1.70米;外闸首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坞式结构,闸门采用升卧式平面钢闸门,闸门宽11.94米,高5.85米,顶标高4.75米。启闭机采用qpq2x16电动卷扬启闭机,工作桥面高程为12.30米,两侧各建封闭式楼梯间;在升卧式钢闸门两侧各设置一道检修门槽。外闸首外河侧设公路桥与管理区交通干道连接。套闸闸首、镇静段及闸室均采用钢筋混凝上整体坞式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闸首基础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其余导航段与停泊段均采用前板桩后方桩的高桩承台直立式挡墙结构。

叶榭塘水利枢纽航拍图

叶榭塘水利枢纽航拍图

叶榭塘水利枢纽船闸闸室

叶榭塘水利枢纽闸首

叶榭塘水利枢纽节制闸

叶榭塘水利枢纽节制闸

空间布局与建筑景观

叶榭塘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位于人工岛域,四面临水,河道两侧绿树成荫、荷塘星罗棋布,呈现出典型的田园风光。管理区的空间布局与建筑景观除满足枢纽的功能要求外,更注重中心岛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并因地制宜,就势造景。在人工岛管理区的总体布局上,充分利用挖方土源充沛的特点,将连接两端外闸首公路桥的填土路就势拓宽,形成管理区的中心花坛绿地,构成枢纽工程标志性景观中心;中心花坛呈台阶状错落,富有层次变化的节律。为解决管理区岛内的交通,在中心花坛两侧分别布置5米宽坡道接至管理楼前沿附近地坪:两侧公路桥均通过13米跨简支梁桥同管理区中心花坛的主干道路相连接,并预留4.0米净空,确保人工岛周边形成环岛通道,并同中心花坛两侧的坡道相互贯通,构成管理区内的快捷交通网。闸首启闭机房布置成架空的廊桥,廊桥顶部立面采用微曲的圆弧线型,与两侧楼梯的立面谐调一致:两侧的楼梯间旱椭圆形平面。在随圆形楼梯间的两端布置垂直采光带,与启闭机房廊桥的两侧立面上布置的圆角通窗相互映衬,增强了闸首构筑物的现代感。构成一幅具有时代感的田园风景画。管理楼布置在人工岛的中心位置,位于中心花坛的南侧,其建筑造型同河首构筑物、控制室等建筑单体相互映衬,建筑风格协调一致,管理楼坐北朝南布置,正立面采用渐变的圆弧墙面,中间部分结合采光、通风的功能适当较其它屋面突出,错落有致,西侧布置休憩平台,并饰以弧形轻质穹顶,显示出现代的动感气质,整栋楼的造型与色彩宛然跳动的音符。

内河导头

闸区湖心亭

闸区荷花池

堤防建设运行中心供稿

    

上观号作者:上海水务海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1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