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闸

走近劳模干一行,爱一行澎湃在线

发布时间:2023/1/14 23:18:14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石油精神传递了一代又一代,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石油人们,也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将石油人的故事书写了一页又一页。

就在不久前的中国石油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有46位石油人荣获“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们是百万石油人的杰出代表,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奋斗和智慧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鼓舞并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今天,就先和小编一起了解其中三位劳模的故事,走近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

李新民

千难万险,也阻挡不了“铁人”前进的步伐

李新民曾任钻井队的第18任队长,被称为“大庆新铁人”,曾荣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现任大庆油田中东分公司经理。在他的率领下,走出国门的DQ钻井队凭着技术与实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石油钻探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实现了铁人老队长要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夙愿。

年,中专毕业的李新民被分配到铁人王进喜带过的钻井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钻工。钻井是石油行业最苦最累的活,不仅考验体力,更考验人的毅力。初到钻井队,李新民就已经下定决心:“来到铁人队,就要长出铁骨头!”

一次施工中,钻机的油壬突然刺漏,这就像人的动脉被划了道口子,控制不住会造成严重后果。李新民带领大家迅速爬上井架,刚砸开水龙带,泥浆就喷了一身。因为施工用的大锤结满了冰,戴着手套根本抓不住,李新民干脆脱了手套,光手抡大锤,带着一身泥在零下20多度的户外砸了半个多小时。事故处理完成后,他的双手已经被粘掉一层皮,身上的泥都结成了冰。

“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王进喜老队长的夙愿。只有中专学历的李新民不仅带领队友们从头学习外语,克服了语言障碍,还带领大家学习前沿钻井技术、涉外商务知识,顺利取得国际钻井资格认证。

海外的石油钻探市场是全新的挑战,艰苦的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的地貌、陌生的市场给李新民和他的队友们带来了不少困难。在海外打井第一站苏丹,发电机在海运中被严重腐蚀、无法使用,李新民开着皮卡车冒着流弹袭击的危险,3天跑了上千公里找来一台待修的发电机,改装调试后如期开钻,只用17天就拿下了第一口井,把别人眼里的“不可能”变成现实。

苏丹号称“世界火炉”,一年中有大半年地表温度达到六七十摄氏度,李新民推广水平井期间,24小时“蹲”在井上盯着每个环节,最终打的井产量是其他井的两三倍,成为中国石油海外市场“功勋井”。此后他和队友在苏丹先后共完成37口水平井,口口全优,创出23项钻井新纪录,两次获得苏丹颁发给服务方的最高荣誉——PDOC钻井杯。

今年全球疫情大爆发期间,李新民放弃了休假,毅然赶赴迪拜指导防疫工作。油田在中东地区服务项目分布广泛,中方员工数量多,防控难度大,李新民根据中国石油“一国一策、一项目一策、一人一策”的指导方针,迅速组织制定了适合各个项目的新冠防控方案,实现了中方员工“零感染”。面对疫情、低油价、地缘危机等冲击影响,李新民带领中东分公司及时调整策略,锁定“稳拓展”目标,大打市场进攻战,稳定了现有市场,开发了新增项目,实现了逆势突围,新签合同额同比年增加3千万美元。

当年,铁人老队长王进喜常说,“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李新民对自己的要求则是,“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

赵奇峰

实践出真知,创新出成就

赵奇峰是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8#站的采油工,工作27年,他已经从一名采油工,成长为中国石油技能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

“世界稠油看中国,中国稠油看辽河”。辽河油田是以稠油、高凝油为主,兼顾稀油油藏的混合型油田,已经投入开发50年,有着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度大、吨油成本高的特点。赵奇峰通过在强技术、搞创新上下功夫,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入手,破解了不少难题。

例如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很多稠油区块油层含砂量大、油井易砂卡,不仅严重影响生产时率,而且产生高额检泵作业费用。根据这一情况,赵奇峰研究开发了自动分析软件,寻找出砂规律,应用后能够有效预防砂卡、延长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被命名为“电流防砂法”。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批先进操作法,采用后使一大批躺倒井“起死回生”,累计增产原油6万吨,创效万元。

在实践取得成就的同时,赵奇峰更注重把成功的经验转化为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工作法。他编撰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以上创新成果奖33项、国家专利42项,96项创新发明成果在石油行业推广应用,解决油田生产技术难题项,累计创效万元。

除了作为业内专家、名匠,赵奇峰也是位注重高精尖技艺技能传承的好老师。年,赵奇峰被聘为辽河油田采油工总教练,年被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兼职教授,至今累计带徒余人,教学余课时,培养出中央企业、辽宁省、石油石化行业技术能手24名,帮带出的技师、工程师、管理干部余人。徒弟柳转阳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和师傅赵奇峰一同被评为首批“辽宁工匠”;徒弟夏洪刚代表中国产业工人参加“一带一路”上合组织大国工匠绝招绝技展示,获得中外专家一致好评,赵奇峰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石油行业公认的“第一名师”。

这就是新时代的石油人:传承,创新,永不止步。

顾燕

瘦小的身躯里,有很大的能量

顾燕是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吴起采油作业区吴一联中心站党支部书记。工作13年,她通过刻苦钻研掌握了过硬的生产技能,从一名普通采油工成长为优秀的基层干部,把青春年华献给了钟爱的石油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别看顾燕看着瘦小,年,她先后获得过长庆油田公司、采油三厂技能大赛金牌,同年被授予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技术能手”的荣誉。这些荣誉,都和她的努力分不开。

参加工作后,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顾燕拜技术能手闫民力为师,每日虚心讨教、刻苦练习、反复实践,多次参加技术比武。在更换井口阀门训练中,体重不足90斤、身高厘米的顾燕,需要在12分钟内按顺序开关完6个2寸闸门、2个放空阀、制作阀门垫片,并单手提起26斤重的闸门与40厘米高的管线对齐。为了增加臂力高效完成操作,顾燕在实训场地不分昼夜地练习,每天除日常训练还增加个俯卧撑练习、个10公斤砸榔头训练。几个月下来,顾燕膝盖淤青,脸上晒脱了皮,手掌上也磨出了血泡,但她却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年,顾燕调整到旗二转井区担任培训技师。在负责培训的4年里,她带出个徒弟,有23人成为技术能手当上了班站长,35人实现了职称的晋升,多名徒弟在厂和公司级技能大赛斩获奖牌。

年以来,顾燕组建了“顾燕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创新创效搭建平台。自工作室建成以来,顾燕带领技术骨干创新各类成果66项,解决制约现场生产实际问题38个,获得国家专利3项,获得厂创新创效成果奖18项,平均每年为作业区节约费用余万元。

为了发挥好先锋表率作用,只要工作需要,顾燕总会冲在最前面。年8月的一场大暴雨,联合站计量、注水区域电力中断,好几个大头井组抽油机瘫痪。顾燕率领站内党员冲在最前线,连续16个小时组织协调生产保供各项事宜,把生产损失降到最低。

“既然选择了蓝天,也就选择了飞翔,哪怕有一天会有一双滴血的翅膀;既然选择了拼搏,也就选择了风雨,那怕会有荆棘生在未来的路上!”正如她写在日记本上的这段话一样,顾燕用辛勤的汗水和顽强的意志,等来了自己的飞翔。

这就是石油人的故事: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日复一日的奋斗,年复一年的坚守,用最执着和笃定的努力,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编辑|叶斐

素材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原标题:《走近劳模:干一行,爱一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9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