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配水闸 >> 配水闸前景 >> 技高一筹22丨全国技术能手戚涛20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孔雨童
距离在第十五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获评“全国技术能手”月余,记者联系上戚涛时,他正在忙着开防汛工作会,已经多日没回过家了。
他所在的德州黄河李家岸闸管所,管理着通向下游李家岸灌区的引黄渠首闸,闸门下这股“水源”,是常年缺水的德州经济民生的一条“生命线”。
戚涛在这里服务了20年,从一个技术小白,成长为山东省首席技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首席技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年他拿下“全国技术能手”。
从“小白”成长为闸门专家
每年6月中到9月中,都是李家岸引黄闸的“防汛期”,近时间,因为河南突降的暴雨,戚涛和同事们的“紧张度”陡然提升。“这次暴雨下在三门峡和花园口之间,下游的防汛压力更大了。”作为德州黄河河务局供水局李家岸闸管所副所长,戚涛肩负重任。
夏季防汛,冬季防凌,是闸管所的“传统”,每年的这两季,戚涛都成周地坚守在这里,一守就是20年。
年,27岁的戚涛被调至李家岸闸管所,一度非常迷茫。“远离市区,十分荒凉,而我什么都不会。”戚涛从完完全全的技术“小白”起步,要守起一座闸门,压力可想而知。但不久之后,随着对这份工作意义理解的深入,他陡生出使命感——德州地下水稀缺,当地6个县的生产生活用水和防汛安全全部“系”于这一口闸。
他找来大量资料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每天晚上下了班之后,哪怕是隔好久回一次家,戚涛也从来都是一头扎进书堆里钻研,笔记本密密麻麻写了十几本,记录着一个年轻人的“奋进”,“有很多年基本没看过电视。”戚涛回忆说。
管理一座闸门需要的,可并不是简单地按几个按钮,操纵“开”或“关”的技术,需要了解各种复杂的水文数据,并据此判断闸门调整的时机,操纵开合度,还有众多复杂的机械电气设备需要日常精细的管理和维修。快30岁才接触这个“行当”的戚涛,愣是凭着悟性和坚持学习的这股劲,一步步成为了“闸门专家”,他可以不通过设备,仅凭眼看、耳听、鼻闻、手摸的方式,就能即刻判断出设备故障所在。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举办了首届闸门运行工技能竞赛,他拿下第一名,到年黄委再办比赛,第一名还是他。
“对闸门门体变位缺陷,他能准确利用调整闸门吊点位置、增设配重块、采用人字拉条等技术方法,妥善进行处理;他精通涵闸防汛的抢险方法,主笔编写了涵闸防汛抢险预案;熟知涵闸远程监控系统结构及现地站维护方法,顺利取得了黄委颁发的涵闸远程监控上岗资格证书,并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豆腐窝引黄闸远程监控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在戚涛的履历中,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能力”,这些“漂亮”的履历背后,是一个立志担负起责任的年轻人20年对李家岸闸门的“守卫”,和在平凡岗位上走出的一条不平凡的高技能人才之路。
发明成果推动行业进步
随着闸门运行管理技术的日益成熟,善于思考总结的戚涛,也常常进行技术创新。他主持研制的多项科技成果,都在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并“落地”的同时,成为行业发展的“推动力”。
比如此前一直很让“闸管人”头疼的闸门钢丝绳“清洗润滑”。为了这钢丝绳每年一度的“洗澡”,不但水闸要“歇业”半个月,闸管所还要投入不少的人力参与,“一方面虽然都是在枯水期进行,但还是难免遇到紧急调水需求,这就很麻烦;另一方面,这种作业还是有一定风险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戚涛发明了“启闭机钢丝绳自动除尘润滑密封装置”,将钢丝绳外面套上弹簧和棉纱制成的“装置”,使钢丝绳在日常运转中就自动“洗了澡打了油”。从此之后,引黄闸可以实现“全年无休”。
年,戚涛被作为技术人员调至潘庄引黄闸除险加固建设项目办,参与建设工作。管水闸他有经验,但建水闸真是头一遭。戚涛回忆工作开始的日子,“难”字日日升腾在心底,但是他钻研的那股劲又来了,整日不辞辛劳盯在工地现场,足迹走遍了所有的施工工作面,白天现场请教专家,夜晚学习钻研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潘庄引黄闸修建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已经变身工地建设施工专家,还发明了一个神器——引黄涵闸施工洞身模板整体移动技术”。在这项技术出来之前,引水闸修建过程中要反复拆装模板,效率很低。戚涛的技术应用之后,模板只需要整体移动就可以继续施工,直接缩短了建设工期,直接经济效益达70余万元。
回望这些年,他守着这座引黄闸,创出的科技成果已是“硕果累累”——先后获黄委科技进步奖2项,山东黄河科技进步奖7项,山东黄河科技火花奖7项,入选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应用名录3项,通过黄委“三新”认定7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多项创新成果均被有关部门认定具备国内或行业先进水平。
做了20年“守闸人”,戚涛已经对眼前这座维系一方民生的水闸有了深切的感情。“想想这辈子可能就干了这一件事。”戚涛说,但这份工作让他踏实,也能感受到热爱和快乐。
而即使已经成了技术大拿,已经走上管理岗位,他依旧在每天的工作中“冲锋在前”,水闸某处出现故障,他带队在酷夏的高温中抢修多日“不下一线”;每当春节来临,他也习惯让员工回家自己守在那——27岁来到这座闸门时胸中提起的“那口气”,从来没有松懈过。